临湘浮标门户网
浮标文化
当前位置-浮标文化-  走进中国浮标发祥地一临湘
走进中国浮标发祥地一临湘
来源:本站 作者:本站编辑 更新时间:2019-07-25 点击数:

    临湘历史悠久,设立县治已越千年,文化积淀深厚,境内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。长源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,揭示了二十万年前长江流域文明发祥的神秘面纱;如山屈氏封地,深深地刻下了屈原放逐沦回故里的足迹;龙窖山千家峒,再圆了瑶族同胞的家园梦;浩瀚的黄盖湖,见证了火烧赤壁的樯橹烽烟;临江赋诗的白马矶,记录了唐代诗仙李白的江南情结.....。人们在历史文化长廊中寻觅,找到了临湘浮标的渊源和脉络,流传着一个个神奇的浮标故事。

   话说临湘浮标渊源,还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呢。楚顷襄王二十年(公元前279年)屈原被放逐后,回到屈氏封地如城—临湘如山(鱼矶),寻求抗秦救国的策略。他经常在父老乡亲中游说,组建抗秦救国的武装力量。一次午后,屈原小憩于江边渔村,梦见一位白发髯者,风度翩翩地来到身边说:“屈大夫,人生就象一节苇杆,在江水中忽浮忽沉,跌宕起伏,如果有一根长线牵着,只要能把握时机,兴许能钓着大鱼。”屈原正想询问如何把握人生,老者一晃飘然而去。屈原梦醒,长长地嘘了一口气,仔细琢磨着白发髯者的话语。心想,我屈原一生也曾任过左徒,三闾大夫,有过人生的辉煌。现在虽遭谗言,被楚王放逐,人生落魄,这不正是老者所说的“浮沉不定么?”莫不是仙人在点化我?屈原心里一亮,尔后,他邀集乡邻智者一起到江边垂钓,他掐了一节芦苇用线拴上抛在水中,只见苇杆随着滚动的江水忽浮忽沉。突然,漂浮的苇杆不见了,屈原随手提起,钓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金丝鲤鱼。后来相传,梦中的髯者就是仙人姜子牙下凡。屈原从钓鱼中悟出了“自主沉浮”的人生哲理,他忠君爱国,秉德无私,刚正不阿,富贵不能淫,贫践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为真理和正义“九死不悔”的精神激励着炎黄子孙。他发明了芦苇浮漂(标)钓鱼的方法,在湘北湖区世代流传。

   秦汉时期,瑶族先民由江汉之浒飘云梦古泽、洞庭湖、徒居临湘龙窖山千家峒。在洞庭湖上曾与风浪进行了殊死的博斗。《盘王大歌》唱道“风来浪起阻行程,茫茫无边实可怜,行船三百六十日,忧忧愁愁叹长声.....”正当忧虑无助的时刻,得到湖区渔民的帮助,他们学会捕捞和浮漂垂钓的方法,在漂流的木排上,随时捕鱼垂钓,以度饥荒,得以生存。到达临湘龙窖山千家峒后,仍然过着刀耕火种和垂钓捕鱼的生活。“爱吃香茶进山林,爱吃细鱼钓三江这些烩炙人口的诗句,正是龙窖山瑶族先民丰富的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
   时至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。在赤壁,曹操使出了“连环计”,孙刘大军准备用“火攻”对策。时下,黄盖正在长江之滨赤壁附近内湖的十三个屯邑村寨为建制操练水军,战时练兵,闲时农耕渔猎。黄盖得到周瑜的旨令后,日夜苦思“火攻”良策。有一天,黄盖驾船巡视军营,来到第十三个军营—如山水寨,远远望见在落日余晖中有位年长渔者,在矶头边手握鱼竿忽抛忽提,很是奇怪。于是驾着船舟绕过矶石来到垂钓处,乍一看,不见钓者,只见一根钓竿和一支在水中浮沉的浮漂。他提起这支浮漂,只见漂上刻着一个“诈”字。黄盖很快地领悟出个中原由:如山原位屈原封地,这位钓者想必就是屈大夫显灵,助我之策,帮我实现报国之梦。一个“诈”字,暗示着我要通过诈降,才能火烧曹操的连环阵。黄盖连夜来到周瑜帐下,讲述了白天的奇遇及诈降破阵的想法。周瑜说:“诈降乃良策,惟恐将军亲赴而不妥也”。黄盖坚定地说:“吾步屈大夫之后尘,誓死效忠东吴,惟恐督军不敢出手,露出破绽,而大计不成也”。周瑜含泪应允。事后,东吴得天时地利人和,诸葛亮巧借东风,黄盖献上“苦肉计”,孙刘联军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。战后论功行赏,孙权将黄盖操练水军的湖泊赏赐给黄盖,赐名为黄盖湖。沿湖军民战时练兵,闲时爱渔喜钓之风俗蔚然成风。“周瑜打黄盖,一个愿打一个愿挨”的故事也流传至今。

   进入盛唐时期,垂钓不再只是生活必需的渔猎手段。文人雅士追求、参与、消遣休闲、娱乐冶性的垂钓理念,对民间垂钓之风的兴起,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   诗仙李白放流时,顺江而下从夜郎来到好友裴侍郎隐居的临湘如山附近的白马矶。极度的消沉情怀,让他整天“悠闲自在”,饮酒、下棋、垂钓、消遣时光、白马矶留下了不朽的诗篇:“侧叠万古石,横为白马矶。乱流若电转,举棹扬珠晖。临驿卷缇幔,升堂接绣衣。情亲不避马,惟我解霜威”。如今,白马矶的崖石上还深深刻着李白与裴侍郎当年搏弈的棋盘,矶头附近的“乐钓湾”仍保留着他们垂钓的遗迹。诗圣杜甫大历三年,也曾寓居临湘如山,经常相邀渔翁、钓友聚集白马潭垂钓,写下了《登白马潭》、《岁宴行》等诗章。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,途径临湘如山,拜 屈氏封地,凭吊李白、杜甫先贤,领略垂钓风情,几经磨难才到达永州。他把自己酷爱垂钓的喜爱,官场受贬的情怀,济家资事的不畅统统融入《江雪》诗中,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。这是试与画的展现,情与景的融汇,更是诗人人生意境的写照。

   话说“临湘浮标”,在海峡两岸还曾经演绎出一段百年奇缘呢!

   清光绪七年(1881年)四月,临湘人刘璈调台湾任兵备道兼学政。七月初,正值台湾遭遇两次台风袭击,沿海至澎湖列岛,民不聊生。刘璈十分体恤民情,一面派人回故里临湘募捐,一面组织农耕自救,他动员童叟捕捞、垂钓、将临湘人用芦苇制作简易浮标的方法传授给难民,芦苇浮标在台湾得以广为习用。

 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,“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海峡两岸”,刘璈的后裔珍视故土情结,又把浮标技术带回临湘合资兴办浮标产业,第一个浮标生产厂家“名昶”在临湘市城中应运而生,第一支品牌浮标“白雪公主问世临湘钓具市场。

  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,这一去一来的百年往返间,凝聚了刘氏家族几代传人的智慧。小小浮标,情牵两岸,开创了临湘浮标产业的新纪元。

   可喜的是,临湘浮标不负众望。二十多年来,创新发展,形成“材料供应、机械制造、工艺品位、精致包装和水陆物流完整配套的产业链”。全市有大小生产厂家(坊)800多家,从业人数达2万余众。上市产品达100多个,产品销售量占国内市场80%的份额,远销韩国、日本、朝鲜、俄罗斯、加拿大以及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临湘市委、市政府提出了打造“浮标特色一镇三区”的战略构想,(即临湘浮标特色产业镇;三湾钓具(浮标)产业园区;长安古街民俗文化区;白云湖国际竞技垂钓区)。打造全国最大的钓具(浮标)产业基地、展销基地和世界一流的休闲垂钓竞赛基地,建设项目已全面展开,深的民心。我们由衷地为临湘点赞,中国浮标之乡实至名归,中国浮标发祥地名不虚传。